- 魏亮亮;冯玉杰;张照韩;张军;丁晶;赵英;李俐频;白舜文;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新工科建设的持续推进,特别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方式和内涵的持续变革,如何构建能够服务新时代生态环境建设、能够解决复杂环境问题的拔尖创新人才是当前环境工程领域人才培养的热点话题。基于新时代我国环境工程人才培养需求变化的深刻分析,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需求,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培养中知识体系、知识维度、人才需求的变化情况,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环境工程专业与自动化、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能源动力工程专业等进行"工工"结合建设的结合点,提出了"工工"结合下相关课程升级及建设的建议。相关研究结果有助于新时代环境工程专业更好地进行课程体系的建设和知识体系的升级,助力拔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2021年S1期 v.7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1K] [下载次数:4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王美艳;任芝军;张长平;
大气污染控制工程是面向环境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必修课,课程任务为培养学生认识、分析和解决大气污染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传统课堂中,此类课程遇到课程高阶目标难以达成等问题。在新工科背景下,课程依据学生认知发展的特点,结合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的建设经验,创新性提出并实践"案例引入-情感激发-知识夯实-能力提升-素质培养"(Case introduction-Emotion stimulation-Knowledge consolidation-Ability improvement-Diathesis cultivation,CEKAD)五步渐进式教学模式,结合讲授法、案例教学法、对分课堂法、互动式讨论式教学法、项目驱动式教学法,实现课程知识、能力和素养目标。经实践,教学过程中学生获得感强、课程目标达成度普遍提升。研究结果有助于环境类专业教师更好地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创新改革,提升育人效果。
2021年S1期 v.7 7-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61K] [下载次数:2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敖秀玮;程世昆;张玲玲;段小丽;李子富;马鸿志;
在"一带一路"倡议的背景下,环境学科来华留学研究生的规模持续扩大,给我国高校环境学科的国际化发展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文章结合对北京科技大学环境学科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现状分析,探索来华留学研究生全过程规范化培养模式,建立多维驱动的育人新机制,全面提升环境专业来华留学研究生的培养质量,助力新工科建设,以期为"一带一路"沿线建设和全球环境治理提供更多高水平国际化人才。
2021年S1期 v.7 13-15+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4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2 ] - 黄建军;马文超;纪娜;杜桂月;张时佳;哈莹;吕学斌;孙井梅;
新工科在教育理念、知识体系、培养模式等方面均提出了新要求,为适应新工科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对固体废物处理实践教学进行了改革。固体废物处理实践教学对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开设综合型、创新型实验,开发虚拟仿真实验,加强课程实习,改善实验教学考核体系,构建实验-实训-实习实践体系,加强实验教学队伍建设,实验室交叉融合,开放共享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实践。
2021年S1期 v.7 16-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3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黄津辉;
新工科建设要求培养拥有国际经验与竞争力、参与国际合作、符合国际标准的国际人才,因此以国际合作促进高校工科素质教育势在必行。基于此,文章以南开大学中加水与环境安全联合研发中心的国际合作探索与实践为例,聚焦中心的全方位国际合作方式、国际合作对当前中国素质教育的启发,以及国际合作办学项目对学生创新行为的提升作用。本研究结果有助于高校教师更好地开展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背景下的国际合作,促进高校素质教育水平提升。
2021年S1期 v.7 20-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0K] [下载次数:13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冯晓楠;王宗平;姜薇;谢鹏超;任拥政;郭刚;杨群;周爱姣;罗凡;苗蕾;
围绕高校创新创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构建了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兼具创新研究与工程实践能力的新工科人才培养体系,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案、教学模式等方面搭建了多层次人才培养方案;研究提出了根据课程体系特点而制定的实践教学与创新教学方案,打造全方位学生培养途径,系统全面分析了人才培养成效。研究结果有助于环境类专业教师更好地开展新工科建设和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2021年S1期 v.7 23-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73K] [下载次数:3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刘佳欢;杨楠;鲁金凤;展思辉;
新工科建设已成为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新方向,是应对新一轮技术革命的积极举措。新工科建设与工程教育认证均要求学生具备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和开拓新领域的创新能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国家战略下,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作为高校双创教育的集中体现,对其管理工作、建设路径和运营模式进行反思与研究,寻找其与新工科建设的契合点,对完善高校人才实践培养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2021年S1期 v.7 27-28+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0K] [下载次数:1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2 ] - 陈斌;方艺萍;
"双碳"战略是一场深刻的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新工科人才培养必须"立足业态"需求,解决其滞后于国家战略、产业需求等问题。建设新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平台是符合新工科计划对人才培养要求的有效途径。环境类新工科教育应紧紧围绕企业"倒逼式"减排压力,开展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实践,输送解决问题型人才。高教目前存在教学同质化、实践脱离工程实际、学生就业率低、创业意愿低等问题。新工科建设应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大力推进高校众创空间,建设有效的实践实习平台。新工科模式应启发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锻造其创新创业精神,构建"多维度产学研创-新工科"模式。总之,新工科建设应该立足新时代,抓紧"双碳"战略的"窗口期",贴近产业需求,以"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作为抓手,协同社会各方力量,才能实现"双碳战略-新工科"建设目标。
2021年S1期 v.7 29-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4K] [下载次数:26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5 ] |[阅读次数:1 ] - 黄亮;邱斌;程翔;
基于新工科环境类专业对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求,探索了由学生掌握课程主动权,教师辅助的科技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学生将全流程参与实验调研、设计、操作、总结及成果展示环节,充分锻炼信息获取能力、专业文本撰写能力、动手能力、沟通交流能力,以获得综合素质的提升。研究成果有助于提升环境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满足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战略需求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
2021年S1期 v.7 34-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71K] [下载次数:2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东亚;李朝晖;刘洪芹;彭斌;赵家黎;
在新工科背景下,基于"互联网+"技术更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渠道,深化产学协作内涵,赋能增效现有创新创业平台,进行了"互联网+企业+专业+双创"一体化改革创新,从而孕育一个产学融合共生共荣、协同发展的"四位一体式双创共生圈",构建"双创"活动的校企深度融合、同生共长新模式,营造新时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互利共赢新局面。
2021年S1期 v.7 37-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09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春光;汪磊;鲁金凤;
文章利用在线教学软件"雨课堂"提供的数据,定量分析了基于新工科的通识课环境与健康学生课堂参与度与成绩的关系。结果表明,课堂成绩与期末论文成绩总体呈显著正相关,理工科学生的课堂成绩优于文科学生,而文科学生的论文成绩优于理工科学生;在不同年级学生里,低年级学生的课堂表现最佳,而中年级学生的论文写作提高明显;相比于低、中年级学生,高年级学生的课堂表现与论文成绩均有所下降。文章认为,如何提升文科学生课堂成绩、理工科学生论文成绩以及高年级学生课堂参与度是基于新工科的通识课教学改革的努力方向。
2021年S1期 v.7 40-42+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7K] [下载次数:2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张涛;牛瑛琪;
随着信息化科技的不断发展,网络已成为重要的教育教学平台。在线教学是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临时采取的替代教学方法,是为应对特定危机情况而发展起来的,同时适应了社会发展和国家新工科教育教学建设的步伐。文章以涉农高校环境类专业为例,分析了高校在线教学实施过程中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现状问题,讨论了在线教学的改进措施,在网络技术硬件平台,学生学习自主性,教师教学责任感等方面提出了优化建议,以此促进对高校在线教学的反思和研究,为在线教学在新工科教育教学建设过程中的发展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支撑,助力高等教育强国建设。
2021年S1期 v.7 43-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9K] [下载次数:1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1 ] - 王雯;张龙辉;刘桐芬;
文章系统分析了相比于传统线下教学,两种常见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各自的优缺点,并以环境类专业课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作为案例,具体探讨了其在实施中的学情与效果。其中两种混合式教学模式分别是线上为主线下为辅和线下为主SPOC为辅的两种模式。结果表明,混合式教学在大多数情况下优于传统线下教学,而线下为主SPOC为辅的教学模式效果更好。但对于理解、推演、计算等高阶内容,混合式教学中的线下部分和传统的线下教学都有一定的优势。从文章的学情分析可以看出,未来高校课程的教学改革中应注意针对性地分析特定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策略。
2021年S1期 v.7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66K] [下载次数:2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王建兵;王春荣;邓久帅;曹俊雅;王卫东;刘淑琴;刘文礼;
基于能源升级和结构调整,煤炭开发利用亟需向清洁化、低碳化转变,作为能源矿业类特色优势的中国矿业大学(北京),以新兴产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培养为中心,研究提出了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新内容、新质量的工程教育改革思路,包括成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孕育多元协同煤基能源清洁低碳利用的新方向、提供多学科交叉的特色课程资源、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方案、打造高水平"四位一体"的培养平台、建立"立体化保障体系"的人才培养模式,阐述了各方面的实施途径,以构建新时代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好地开展多学科融合的新工科建设和新工科背景下的教学改革,调整高素质综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对能源转型升级和新经济革命挑战。
2021年S1期 v.7 5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2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谢林花;安丹;赵串串;王家宏;
融合思政教育的"金课"建设是高校实验教学改革发展的方向。环境监测实验课程是环境监测理论与实践连接的重要纽带,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文章阐述了环境监测实验课程融合思政教育之必要性以及实验教学全过程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同时结合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模式和评价体系三方面的探索提出了打造环境监测实验课"金课"建设的策略,以期为其他高校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提供思路。
2021年S1期 v.7 58-61+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下载次数:3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程荣;陈惠鑫;石磊;郑祥;
作为课程的重要载体,教材在课程建设和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高校自环境科学概论课程开设至今,已逾三十年,产生了众多的教材。文章选取了其中83本相关教材,从作者、出版周期、出版机构、章节内容等维度进行解析,发现高等教育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科学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承担了66.25%的出版任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等知名大学多个团队出版了各自的教材,与各高校在环境领域的学科实力相匹配。党的十八大以来,结合新形势、新问题、体现学科发展新趋势的教材不断涌现,充分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创新成果。但与国外同类型优秀教材相比,我国该类教材仍存在更新周期较慢、教材编写体系有待完善、编写团队延续性较弱等不足。为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环境类人才培养,需要正视所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推动环境科学事业的发展和教科书水平的提高。
2021年S1期 v.7 62-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4K] [下载次数:1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崔玉虹;刘正乾;付四立;刘冰川;叶远峣;
文章以环境工程核心课——水污染控制工程的配套实验和实习教学为例,比较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虚拟仿真实验和线下实验课教学、云端实习和线下实习的教学过程及教学效果。在此基础上,基于新工科环境类专业对学生的培养要求和对毕业生能力要求,从教学状态、互动情况、成绩分布、学生状态、教师状态等方面,对比分析了现有的线上和线下实验实践教学体系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虚实结合混合式教学在实验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发展进行建议和展望,以期为开展新工科背景下的实验实践教学改革和提升教学效果提供有益的启示。
2021年S1期 v.7 68-70+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9K] [下载次数:30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2 ] - 赵晨;王崇臣;王鹏;付会芬;
给排水仪器分析实验专用周是高校给排水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文章介绍了北京建筑大学环境与能源工程学院给排水仪器分析实验专用周课程开设的基本情况,简要分析了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技术手段、仪器设备、课程评价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课程创新改革的建议,包括开设研究性实验、结合专业软件分析内容、引入"互联网+"技术手段、强化实验室开放、制定合理的考核方式、融入思政教育等,以期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辐射并推动相关课程的建设。
2021年S1期 v.7 71-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K] [下载次数:10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卢会霞;卢学强;鲁金凤;
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属于新设立专业,如何在新工科背景下建设好这一新专业是亟需解决的问题。文章在对我国开设环境生态工程本科专业高校的发展现状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工程教育认证标准,重点从实践教学和师资队伍两方面分析了环境生态工程专业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措施,为促进环境生态工程新专业建设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参考。
2021年S1期 v.7 75-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9K] [下载次数:5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郭晓燕;周启星;张紫驰;王鑫;范守港;胡万里;展思辉;翟利芳;陈翠红;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步伐的加快和环境污染防治的战略需求,提升环境工程学课程的内涵和教学成效尤为重要。文章基于多年的教学探索、思考和实践,开创了教学引擎(Engine)-教学主脉(Main Vein)-教学经络(Channel)的E-MV-C教学模式;不仅使学生体悟到环境科学知识到环境工程知识、思维、方法的高阶性迈越,而且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同时使学生体验到了对实践应用的挑战度。
2021年S1期 v.7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1K] [下载次数:1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曹晓春;花露露;焦昱璇;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要求,根据健康、安全与环境管理(HSE)全面引入石油工程所有课程的情况,钻井液及其设计的教学方式、课程目标以及对学生毕业能力、设计实践的要求均做了相应的改革。比较分析了线上教学与混合式教学效果,研究修订了新工科背景下混合式教学的教学大纲及效果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等活动全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
2021年S1期 v.7 82-84+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44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楠;邱顺添;吕学斌;刘洪波;
在新科技革命、新产业革命、新经济背景下,社会在科技发展与科技需求方面走在了大学的前面,驱动了工程教育深度变革的新工科建设。以水务行业为例,近年来行业、企业一直需要既有环境工程专业基础知识,又掌握大数据、计算机技术的人才,但是高校目前的培养体制无法满足上述要求,这就驱动天津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开展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智慧水务新工科建设探索。文章介绍了天津大学在智慧水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工科建设中进行的探索和实践,相关工作可为智慧水务新工科人才培养与平台建设提供理论参考,实现面向未来、领导未来的高水平智慧水务人才培养目标。
2021年S1期 v.7 85-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杨思佳;张贵晓;王冰;
在新工科背景下,国家对于人才创新能力和国际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许多高校已经从双语教学模式逐步转变为全英文授课模式,虽然全英文授课可以拓宽学生视野,增强学生能力,但是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学生,特别是工科类的学生,这是一项非常大的挑战。文章结合环境学院有限元数值模拟计算这门课程,简要地从学科背景、英文基础、教学模式以及反馈机制等方面介绍了新工科背景下全英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相应地提出了解决方案,期待为更多高校的工科类开展全英文课程提供一些新思路和参考。
2021年S1期 v.7 88-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K] [下载次数:1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1 ] - 刘正乾;孙士权;陆谢娟;谢鹏超;崔玉虹;
专业课程在大学生毕业要求满足的总学分中占比最高,因而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专业课程学习中,对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三观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水质工程学中,氧化还原与消毒技术一直在不断发展,而且其实际应用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因此,文章以氧化还原与消毒的单元教学为例,从常规饮用水处理工艺的产生及其对人类生存的贡献、消毒方法及其技术发展史与饮用水安全保障、我国的饮用水处理面临的实际问题及其解决方案三个方面深入发掘专业内容中的思政元素,在环境类专业核心课程水质工程学的教学中大力践行思政教育,努力提高学生对专业的使命感、成就感和责任感。以期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课程思政融合教学,实现"立德树人"的良好成效。
2021年S1期 v.7 92-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下载次数:40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郑雪晶;龙正伟;孙贺江;
针对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临的挑战,分析了本专业课程项目式教学内容及方法。结合天津大学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设计并实践了项目式教学,包括目标导向型项目和开放式项目。实践表明,项目式教学实践有助于促进传统工科专业升级改造,能够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提升创新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激发教师转变教学思维,提升教学效果。
2021年S1期 v.7 96-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6K] [下载次数:38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9 ] |[阅读次数:0 ] - 刘宇红;王娟;白润英;
水质工程学Ⅰ课程作为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核心主干课程,在理论教学的基础上辅之以实践教学已成为培养工程专业人才的必然要求。多元混合式教学模式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缺少实践的桎梏,将本课程中与实践相关的各个环节通过线上教学引入课堂,将线上、线下、理论、实践多元结合,用以改善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为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实践型工程人才提供新途径。
2021年S1期 v.7 99-1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杨楠;陈翠红;鲁金凤;孙红文;
面向新工科和专业工程认证的双重要求,本科实验教学实验室作为实践教学的前沿阵地,对"新环工"实验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与实践。文章提出了"思-融-研-赛"混合式实验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思政为引领,坚持立德树人;基于CDIO教育模式,利用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弥补学生在传统工科实验中不能操作复杂工艺流程的弊端,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最后,以赛促教,以赛验学,强化实验教学效果,以适应新工科高素质环境工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2021年S1期 v.7 102-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7K] [下载次数:2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徐万海;李楠;周丽丹;
新工科是在新时代、新环境、新形势的需求下应运而生的,是高等教育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尝试。目标是培养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科技人才。数学是工科专业的主要基础课程。在新工科背景下,大学数学的教学任务,评价指标,教学方法面临诸多挑战。文章以船舶与海洋工程和环境科学与工程两个传统工科专业为例,重点阐述新工科背景下的大学数学教学体系构建问题。相关研究成果可为传统工科向新工科的升级转变提供理论参考和技术支撑。
2021年S1期 v.7 105-107+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下载次数:3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张贺;郭锐;吴建会;翟利芳;姚青倩;展思辉;
新工科教育理念基于国家战略发展新需求、国际竞争新形势和立德树人新要求,为我国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树立了新目标,提出工程人才培养的新素质,同时为工程实验室建设和实验装置改进明确了新方向。文章结合新工科建设理念与本校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实验课程的特色,针对现有实验装置建设面临的问题,从多学科交叉相融、产学协同育人等角度探究工程人才培养新模式,改进现有实验装置,破解装置与当下产业应用脱节的难题,并以建设实例形式呈现。
2021年S1期 v.7 108-1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4K] [下载次数:1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永泽;封莉;张立秋;
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等教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中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尚有欠缺,亟需推进新时代工科专业课程的思政课程建设。文章以工程项目策划与管理概论课程为例,以"隐形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探讨了该课程的思政育人目标,结合课程的内容与特点深入分析挖掘课程蕴含的思政资源,实现课程思政资源与专业知识教学互融,并提出课程思政建设的持续改进要领。
2021年S1期 v.7 113-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K] [下载次数:31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捷;吴云;赵学辉;张阳;张超;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专业教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膜技术是环境工程领域新兴方向,文章结合环保产业对于膜技术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介绍了在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中的膜技术实践的教学思路、教学体系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探讨了如何将特色化的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在环境工程培养体系中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课程改革措施,以期为环境工程新工科的建设思路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借鉴。
2021年S1期 v.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1 ] - 王捷;吴云;赵学辉;张阳;张超;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如何加强专业教学以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是我们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膜技术是环境工程领域新兴方向,文章结合环保产业对于膜技术人才日益增加的需求,介绍了在环境工程专业新工科建设中的膜技术实践的教学思路、教学体系和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探讨了如何将特色化的实践课程有机结合在环境工程培养体系中的方法和途径,以及在此基础上开展的实践课程改革措施,以期为环境工程新工科的建设思路提供一些探索性的借鉴。
2021年S1期 v.7 116-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6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刘丽娜;漆新华;孙妍;鲁金凤;于宏兵;孙红文;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特点和内涵,多学科交叉融合、彼此渗透成为环境类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趋势。在"碳达峰"和"碳中和"大背景下,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目前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技术课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将新工科和"双碳"理念融入本科生课程理论体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多领域交叉型高素质人才。
2021年S1期 v.7 121-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2 ] - 刘丽娜;漆新华;孙妍;鲁金凤;于宏兵;孙红文;
基于新工科建设的特点和内涵,多学科交叉融合、彼此渗透成为环境类专业课程建设和改革的趋势。在"碳达峰"和"碳中和"大背景下,生物质转化与利用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有效途径。基于此,文章探讨了目前生物质能源转化与利用技术课程面临的挑战,提出了将新工科和"双碳"理念融入本科生课程理论体系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兴趣、挖掘学生潜力,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多领域交叉型高素质人才。
2021年S1期 v.7 121-122+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2K] [下载次数:15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4 ] |[阅读次数:0 ] - 卢会霞;唐雪娇;鲁金凤;
新工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即将到来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探索适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与新经验。文章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从教材内容的更新与补充、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改革,以期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21年S1期 v.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卢会霞;唐雪娇;鲁金凤;
新工科是在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即将到来的背景下提出的,旨在探索适合新时代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模式与新经验。文章根据新工科建设的要求,结合作者自身多年的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实践经验,从教材内容的更新与补充、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课程考核体系的优化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改革,以期提高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教学质量和效果,培养出专业能力强、具有国际视野、适应新时代要求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2021年S1期 v.7 123-12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4K] [下载次数:3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1 ] - 曾映旭;秦玉春;刘瑞娜;齐丹;
在新工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文章结合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教学效果。研究分别选取2019级和2020级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后者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考核及匿名问卷调查。基于此,建立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素养、学习动力、学习价值、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的多维度、多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实验组93.1%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持较高认可态度,且其学习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和教学管理方面中的大部分指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的过程性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体上达到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2021年S1期 v.7 126-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1 ] - 曾映旭;秦玉春;刘瑞娜;齐丹;
在新工科课程建设背景下,文章结合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现代仪器分析课程为例,探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的改革实践与教学效果。研究分别选取2019级和2020级环境类专业硕士研究生作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前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后者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课程结束后进行期末考核及匿名问卷调查。基于此,建立了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效果评价体系,包括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教师素养、学习动力、学习价值、学习成绩、学习参与度的多维度、多指标体系。结果显示,实验组93.1%的学生对混合式教学模式持较高认可态度,且其学习价值、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师素养和教学管理方面中的大部分指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学生的期末测试成绩无显著差异,但实验组的过程性考核成绩高于对照组;改革后的教学模式更好地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总体上达到了提升教学效果的目的。
2021年S1期 v.7 126-129+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0K] [下载次数:3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8 ] |[阅读次数:0 ] - 赵俊英;赵立新;王晓丽;秦松岩;
文章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实验室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天津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实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评价性、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可行性改革措施,构建了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为核心内容的认知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2021年S1期 v.7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赵俊英;赵立新;王晓丽;秦松岩;
文章依据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从实验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以及实验室管理五个方面分析了天津理工大学环境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提高实验教学的整体性、教学方式的多样性,实验考核方式的科学性和可评价性、教师实践能力等方面的可行性改革措施,构建了以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环境工程专业人才为目标,大气污染控制、水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和处置为核心内容的认知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五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
2021年S1期 v.7 130-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6K] [下载次数:19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鑫;陈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而传统的环境类工科专业亟待开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为了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环境产业的人才,南开大学依托于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三个环境类工科专业及南开大学的综合性多学科优势,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启动环境类新工科特色班建设。环境类新工科特色班实行小班教学、一对一导师制、特色化教学培养模式,为培养环境领域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2021年S1期 v.7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王鑫;陈妹;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的解决越来越依赖于多学科知识的深度融合,而传统的环境类工科专业亟待开展对新工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为了培养适应快速发展的环境产业的人才,南开大学依托于环境工程、资源循环科学与工程和环境生态工程三个环境类工科专业及南开大学的综合性多学科优势,设置个性化培养方案,启动环境类新工科特色班建设。环境类新工科特色班实行小班教学、一对一导师制、特色化教学培养模式,为培养环境领域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进行了实践和探索。
2021年S1期 v.7 134-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4K] [下载次数:2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鲁金凤;孙红文;展思辉;王鑫;
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交叉型、智能化、高度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新工科卓业工程师计划2.0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六层次一体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示范班实践探索和矫正,形成了一整套可操作、能复制的新工科环境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方案。
2021年S1期 v.7 137-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1 ] - 鲁金凤;孙红文;展思辉;王鑫;
新时代新工科背景下,环境工程"交叉型、智能化、高度产业化和国际化"的行业发展趋势对环境工程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南开大学环境工程专业结合新工科卓业工程师计划2.0要求和生态文明建设、一流专业对人才的培养要求,针对当前环境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的现存问题,提出了"六层次一体化"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示范班实践探索和矫正,形成了一整套可操作、能复制的新工科环境工程创新性人才培养体系和实践方案。
2021年S1期 v.7 137-139+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8K] [下载次数:8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2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涛;鲁金凤;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卓越的新工科人才,需要重视艺术教育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索艺术教育在学生能力塑造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021年S1期 v.7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海涛;鲁金凤;
在新工科建设的背景下,多学科深度交叉融合,培养创新创造能力卓越的新工科人才,需要重视艺术教育在人才核心能力培养中的作用。探索艺术教育在学生能力塑造过程中的作用,科学构建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工科人才的核心能力,促进我国高等工程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2021年S1期 v.7 140-1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K] [下载次数:1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王婷;史国良;毕晓辉;田瑛泽;孙妍;徐准;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很多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出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使用传统工学的技术方法恐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大气污染治理现状。为应对新的挑战,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为此,首先立足根基,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建立大气污染控制领域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全程控制、精准施策的系统知识体系。此外,将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领域前沿的敏感性。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性成果转化,发表论文、获得奖励、申请课题等。进而指导学生作为"学术带头人"申请科研项目或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促进实践出真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多举措并行,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从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培养,建立了具有环境新工科特色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创新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2021年S1期 v.7 143-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婷;史国良;毕晓辉;田瑛泽;孙妍;徐准;
近几十年来,我国在大气污染控制和空气质量管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很多问题的难度和复杂性远远超出目前人类的科学认知和技术水平,使用传统工学的技术方法恐难以满足复杂多变的大气污染治理现状。为应对新的挑战,教育部积极推进新工科建设,致力于培养面向未来的多元化、创新型卓越人才。为此,首先立足根基,通过完善课程体系建设,为学生建立大气污染控制领域问题导向、目标引领、全程控制、精准施策的系统知识体系。此外,将教学育人与科研育人相结合,提高学生对领域前沿的敏感性。积极鼓励学生利用课堂讲授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进行创新性成果转化,发表论文、获得奖励、申请课题等。进而指导学生作为"学术带头人"申请科研项目或参与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促进实践出真知,提升学生实践能力。通过多元化多举措并行,不仅夯实了学生的专业知识,更从理论创新、技术研发、社会实践等多角度对学生进行全过程培养,建立了具有环境新工科特色的大气污染防治领域创新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体系。
2021年S1期 v.7 143-145+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下载次数:13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景佳娜;孙妍;徐准;周明华;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对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着科研素质培养欠缺、创新精神重视不够和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等共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则和重要性,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包括科研思维方法的培养、科研设计与技能培养、创新成果的凝练和转化等,有望为培养具有新工科思维特色、科研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2021年S1期 v.7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景佳娜;孙妍;徐准;周明华;
在新工科教育改革背景下,培养大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对提升学生实践和创新能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当前高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存在着科研素质培养欠缺、创新精神重视不够和教学内容与方式单一等共性问题,文章分析了培养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原则和重要性,提出了环境工程专业大学生科研创新能力和素质培养的途径,包括科研思维方法的培养、科研设计与技能培养、创新成果的凝练和转化等,有望为培养具有新工科思维特色、科研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提供借鉴。
2021年S1期 v.7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2K] [下载次数:3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0 ] |[阅读次数:0 ] - 刘月敏;肖淑敏;赵连梅;
在环境生物学课程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实施了知识体系模块化,教学目标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课程考核重过程等多元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学习效率及质量获得了较显著的提高,基本实现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作设想,对同行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1年S1期 v.7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刘月敏;肖淑敏;赵连梅;
在环境生物学课程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和实践过程中,实施了知识体系模块化,教学目标差异化、层次化,教学手段多样化,课程考核重过程等多元教学策略,使学生的学习状态发生了明显改变,学习效率及质量获得了较显著的提高,基本实现了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的工作设想,对同行工作具有一定借鉴意义。
2021年S1期 v.7 150-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59K] [下载次数:1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杨金美;耿启金;刘莹;陈刚;李智华;
在"3060双碳"战略下,教育部于2021年7月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文章以高校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以专业课群为载体进行顶层设计,根据课程衔接性和功能性分为通识类、导论类、工具类、污染治理技术类、实验实践类、课外活动补充等不同单元,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每个单元,促成相近课程的仿效利用、改善提高,形成系统的层次化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思政量化评价体系。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构建新工科下环境专业多层次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对相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
2021年S1期 v.7 155-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杨金美;耿启金;刘莹;陈刚;李智华;
在"3060双碳"战略下,教育部于2021年7月指出要加快构建高校碳中和人才培养体系。文章以高校环境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为例,以专业课群为载体进行顶层设计,根据课程衔接性和功能性分为通识类、导论类、工具类、污染治理技术类、实验实践类、课外活动补充等不同单元,将碳中和理念与实践融入每个单元,促成相近课程的仿效利用、改善提高,形成系统的层次化教学体系。同时,建立了完善的课程思政量化评价体系。研究将有助于促进教学方式改革,构建新工科下环境专业多层次融合的课程思政体系。对相近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实践和改革有一定参考意义。
2021年S1期 v.7 155-157+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3K] [下载次数:3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王珺婷;林涵;张高科;
从思政育人教学改革实践出发,针对环境类交叉学科学生培养深度与广度难以兼顾的难题,针对金课、课程思政等要求,建立课程知识点与任务分解综合体系。以物理污染控制课程建设及思政育人教学改革为例,将专业教育、金课建设、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通过方法与成果研究实例,设计出教学任务、等级、问题导向、思政目标等多对应的教学组织体系;并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实现第一、第二课堂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综合设计,为环境类专业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搭建提供借鉴。
2021年S1期 v.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王珺婷;林涵;张高科;
从思政育人教学改革实践出发,针对环境类交叉学科学生培养深度与广度难以兼顾的难题,针对金课、课程思政等要求,建立课程知识点与任务分解综合体系。以物理污染控制课程建设及思政育人教学改革为例,将专业教育、金课建设、成果导向教育(OBE)理念与课程思政融合,通过方法与成果研究实例,设计出教学任务、等级、问题导向、思政目标等多对应的教学组织体系;并从"三全育人"角度出发,实现第一、第二课堂协同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案综合设计,为环境类专业学科课程思政体系搭建提供借鉴。
2021年S1期 v.7 158-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31K] [下载次数:25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解玉红;王博;秦松岩;
将中华文化引入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该课程理论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暖场环节,通过"课前三问"引出课程思政的中华文化主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内容之前能够精神饱满并充满探索精神地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坚定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1年S1期 v.7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解玉红;王博;秦松岩;
将中华文化引入环境工程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环境工程微生物学的课程思政教学中,通过深入挖掘环境工程微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中的中华文化元素,将这些文化元素应用于该课程理论教学实践中。在课堂教学中的思政暖场环节,通过"课前三问"引出课程思政的中华文化主题,使学生在学习专业课内容之前能够精神饱满并充满探索精神地投入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通过引导学生领略中华五千年文化的文化内涵与魅力,坚定学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进而强化学生的文化自信。
2021年S1期 v.7 162-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K] [下载次数:23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陆永生;黄鑫;刘强;李小伟;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和研究型挑战性教学方式完美融合,实现了专业课程"金课"建设目标。通过对专业课程合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从知识、思维、价值等角度选择组织课程思政内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步完成"金课"两性一度建设。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建立"爱国""诚信""责任"课程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评价,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诚信教育,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021年S1期 v.7 165-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陆永生;黄鑫;刘强;李小伟;
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理念和研究型挑战性教学方式完美融合,实现了专业课程"金课"建设目标。通过对专业课程合理设置课程思政目标,从知识、思维、价值等角度选择组织课程思政内容,并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同步完成"金课"两性一度建设。以水污染控制工程为例,建立"爱国""诚信""责任"课程核心价值观,深度融合信息技术进行"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过程评价,完成对学生的爱国主义、诚信教育,强化学生的公民意识,及对环境问题的思考。
2021年S1期 v.7 165-168+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葛艳辉;秦松岩;杨进军;陈丽然;宫立鹏;莫振振;刘桐芬;张连营;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课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课程目标达成为指针,探索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科学创新的思维,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将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全面素质提升。
2021年S1期 v.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葛艳辉;秦松岩;杨进军;陈丽然;宫立鹏;莫振振;刘桐芬;张连营;
基于新工科背景下环境类专业的共同专业基础课——生物化学课程,以专业培养目标为导向,以课程目标达成为指针,探索课程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结合点,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建立科学创新的思维,用正确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分析问题,将思考、学习和实践有机结合,实现全面素质提升。
2021年S1期 v.7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77K] [下载次数:3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