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名:高教学刊
主管: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黑龙江省创联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内统一刊号:CN23-1593/G4
国际标准刊号:ISSN2096-000X
 
社长/总编辑:杨大伟
编辑部主任:尹艳凌
编辑部:闫士玉 杨丽荣 孙志军
英文编审: 赵玉闪  王丹丹
 
美术编辑:孙大鹏
办 公 室:温洪雨
 
编辑部:0451-82613427
工作QQ:3087950763
微信公众号:gjxkzzs
 
刊期:旬刊
校对:黑龙江创联高教学刊编辑服务有限公司
出版:黑龙江省创联出版有限公司
发行:黑龙江智汇高教学刊编辑有限公司
社址: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道里区建国北六道街66号三楼
邮编:150076
印刷:哈尔滨松龙印务有限公司
发行:黑龙江省邮政报刊发行局
发行范围:国内外公开发行
邮发代号:14-357
定价:40元/册 

 

访问量:667137

前沿视界

  • 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招生模式探索与实践

    王红岩;常宝华;陈振宏;丁丹红;

    在当前全国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是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有效路径,更是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核心途径,校企联合培养工程硕博士也正逐渐成为实现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重要模式。联合招生既是校企共同培养工程硕博士的起点,也是架起高等工程教育与产业实际需求之间桥梁的关键纽带。通过剖析全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趋势、分析当前工程硕博士招生模式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在与多所高校紧密合作的基础上,探索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工程硕博士校企联合招生模式,提出以企业实际需求为导向,以依托项目精准匹配为核心的校企联合招生模式与机制,以期实现教育资源与企业需求的精准对接,招录符合校企联合培养特定要求的优秀生源,并为培养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展示基于企业需求驱动的校企联合招生模式在实践中的运用和成效,以及在促进产教融合、提升卓越工程技术人才培养质量方面的积极作用。

    2025年11期 v.11;No.313 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0K]
    [下载次数:1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2 ]
  •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价值意蕴与机制构建

    赖继年;张健;徐凌飞;

    伟大建党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源泉,富有深厚的理论渊源和历史根基。其以人民为中心,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共产主义为最终目标,具有坚定的理想信念与革命意志的精神体系。伟大建党精神与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有着深刻的逻辑关系。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宝贵精神财富,具有增强大学生对党的信任和拥护,促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以筑牢精神品质,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等价值。在新时代的征程上,需要构建伟大建党精神融入大学生国家认同教育的机制,如传统媒介与新兴媒体共同发展、深化理论研究与创新教学方式同步并行、政府政策推广与教育主体协同发展。

    2025年11期 v.11;No.313 6-9+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4K]
    [下载次数:2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4 ]
  • 新形势下本科就业与升学现状分析

    孟范伟;李彬;高振宇;

    针对本科生毕业后需要面对的就业市场竞争激烈、职业选择的困惑、实践经验和专业技能的匮乏,以及就业市场的供需不平衡等问题,该文从多个维度深入分析本科生就业与升学问题,为广大本科生提供实用的建议和指导,帮助他们在面对未来的职业选择时做出明智的决策,实现自身的价值与梦想。本科生作为社会高等教育中的重要群体,承载着社会发展的重任,代表部分社会发展的希望。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就业市场的急剧变化,本科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就业与升学压力。对于即将进入职场或继续深造的本科生而言,选择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挑战不仅考验着本科生的智慧和勇气,也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寻找解决之道。与挑战并存的是机遇,随着新兴产业的崛起、继续深造的机会增多以及国际化发展的趋势,本科生拥有更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通过加强职业规划和指导、提升实践能力和专业技能、政策支持和企业培训等措施,本科生可以更好地把握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个人职业目标。

    2025年11期 v.11;No.313 10-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4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教学的改革探索

    袁德玲;唐首锋;肖立春;

    基于目标导向的教学设计理论和建构主义教学设计理论,设计思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体系,探讨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融入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的改革探索,目的在于提升环境工程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效果。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的指导下,结合教育部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该研究在课程中引入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通过线上与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实现专业知识与思政教育的有机融合。通过大气污染控制工程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该文希望能够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家国情怀的高素质环境工程专业人才提供新路径。

    2025年11期 v.11;No.313 15-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旅游管理类境外生人才培养改革路径探索

    殷杰;吴佳佳;

    在分析旅游管理类境外生人才培养背景的基础上,剖析目前旅游管理类境外生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打造“修身正心”的特色育人体系、夯实“知行合一”的特色培养实践、推进“产教融合”的特色教学改革、践行“需求导向”的调控培养路径、实施“三位一体”的多级质量监控五大培养路径。

    2025年11期 v.11;No.313 19-2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6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双一流建设

  • 数字逻辑设计相关课程思政建设探索与实践

    孙林;黄欢;兰志强;刘宁;蔡轶;沈纲祥;

    为应对当前电子信息领域的国际复杂局势,自主培养具备卓越工程师能力的数字逻辑设计与芯片开发方面的高质量人才,亟需针对电子信息领域中的数字电路逻辑设计与验证相关课程探索课程思政的理念与方案。该文从数字逻辑设计相关课程的理论与实践教学经验出发,以强化思政教育与培育工匠精神为主要目的,聚焦教学过程中的实验环节,创新地提出国产化芯片替代的实验教学新方案,探索数字逻辑设计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融入方案,从思政观念、实验教学内容、考核评价等多角度强调数字电路设计的国产化替代的重要性,为探索电子信息领域相关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11;No.313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0K]
    [下载次数:1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时代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韩淼;廖维张;侯敬峰;庄鹏;金珊珊;苑泉;

    传统土木工程专业亟需紧密结合数字化和智能化技术发展,开展新工科升级,致力培养新时代实践创新型人才。结合新时代教育理念,基于目标导向,从课程体系重构、实践平台提升、创新动力激发、师资队伍建设四个维度,构建新时代土木工程领域实践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土木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中实践取得显著成效。

    2025年11期 v.11;No.313 28-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1K]
    [下载次数:25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具有行业特色的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

    陈奕梅;熊慧;田慧欣;

    随着我国新工科建设的开展,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关注成果导向,强调学生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为了适应教育的发展以及社会的需求,该文以天津工业大学自动化专业为例,结合学校的行业背景,提出“传承发展,多元协同”的专业建设思路,改革课程体系的建设,逐渐形成自动化与智能化相融合,新技术与传统产业相结合的专业特色。同时,建设多元融合、多层次、立体化的实践创新培养体系,拓展实践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2025年11期 v.11;No.313 32-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66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思政和科研”驱动下森林昆虫学教学探索

    马涛;温秀军;

    课程思政是高等院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落实立德树人和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重要抓手,而科学研究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及实践探索的重要举措。以华南农业大学森林保护专业核心课程森林昆虫学为例,深入剖析专业课融入思政元素的必要性,并结合科学研究,培养大学生兴趣爱好,充分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进而形成“思政和科研”驱动下的教学理念,积极适应新时代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帮助学生实现社会价值和内在修养,实现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同向相行,构筑育人大格局。

    2025年11期 v.11;No.313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87K]
    [下载次数: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双万计划”背景下地方师范院校化学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以长江师范学院为例

    张婷;石文兵;

    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地方师范院校的专业建设在“双万计划”的实施下迎来了发展的大好机遇。该文以长江师范学院化学一流本科专业建设为背景,从人才培养目标、师德养成体系、知识基础强化机制、教育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和创新潜能培育生态五个方面进行研究与实践,将“立德树人”和“学生中心”的教育理念贯穿于化学一流专业建设的实践中,构建“双万计划”背景下化学一流本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双万计划”的实施和成果总结积累实践经验。

    2025年11期 v.11;No.313 40-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68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博导论坛

  • BOPPPS教学模式在病理学实验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殷刚;李翔;金中元;赵璐晴;胡永斌;肖德胜;周建华;王宽松;周庆;曙光;王毛男;

    作为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的桥梁,病理学在临床医师的学习生涯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病理教学模式也需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与时俱进,因此,非常有必要探讨新的教学模式是否适合用于病理教学。为实践BOPPPS教学模式的有效性与科学性,该研究选择中南大学湘雅基础医学院2022级五年制临床医学专业的2个随机实验课班级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各32位同学;实验组采用BOPPPS教学模式开展实验课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开展实验课教学;同时,2个班级的实验课授课教师为同一人。实验课教学结束后,这2个班级与同年级的其他班级共同参与学校开展的统一考核,结果发现,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BOPPPS教学模式直接将实验课课程的平均分提高7.6分,且具有统计学意义。这说明,BOPPPS教学模式具有一定的教学优势,可以改善病理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同时,该研究也在病理学实验课的改革探索中发挥一定的作用。

    2025年11期 v.11;No.313 44-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7K]
    [下载次数:1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新工科项目式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以芯片实验室课程为例

    王艳艳;孙崇玲;

    新工科背景下的教育改革已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议题。项目式教学可在项目实践中让学生积极主动获取课程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创造性,是开展新工科教学建设主要措施之一。该文以芯片实验室课程为切入点,以新工科建设为导向,以创新应用项目为载体,分析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不足,并对项目式教学模式下的课程设计思路和实施进行全面的改革和实践。提出课题讲授与演示、开放实验室和产教融合综合项目设计等具体的改革实施内容。改革成效表明,课程的变革极大地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动手实践能力,并能引导其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树立工程师核心素养。

    2025年11期 v.11;No.313 49-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3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海洋遥感课程建设探索与实践

    徐青;赵朝方;殷晓斌;管磊;刘铭坤;

    卫星遥感技术作为获取海洋资料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海洋研究与应用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是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经略海洋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必将发射更多卫星,亟需海洋遥感人才的培养。在这个时代大背景下,建设与完善海洋遥感课程显得尤为迫切。针对海洋遥感课程建设中知识体系更新与学科快速发展不协调、学生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脱节等方面的不足,尝试通过修订教材、重构课程内容、强化案例教学、思政引领课程等举措,有效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复杂海洋问题的创新与实践能力,培养其形成高阶思维,引导学生勇担海洋强国使命,提升课程的育人效能。

    2025年11期 v.11;No.313 5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7K]
    [下载次数:9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人工智能时代应用回归分析课程建设与教学方法探索

    李会琼;陈黎;唐年胜;蒋茹仙;

    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正推动着数据分析方法和应用场景的快速变化。应用回归分析课程作为数据科学教育的基础课之一,面临课程建设和教学方法更新的需求,以适应智能化的学习需求。该文从课程内容调整、教学方法、跨学科融合等多个角度,探讨在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构建一个更具时代适应性和前瞻性的课程体系,并提出一系列教学改革建议,旨在提升学生对回归分析方法在实际场景中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为培养未来数据科学和人工智能领域的专业人才提供坚实的教育支持。

    2025年11期 v.11;No.313 57-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下载次数:4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5 ]
  • 新农科背景下科技论文阅读与写作课程改革研究

    房传营;孙旭东;陈银华;

    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培养是新农科的育人使命。科技沟通和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培养创新型人才面临的重大挑战。文献阅读与科技论文写作课程普遍存在“重形式轻内涵”“重输出轻沟通”“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支撑不足。该研究通过重构教学目标、内容和活动,并结合思政教育,课程旨在全面提升学生的学术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课程改革采用成果导向的教学理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辩论和合作写作,以增强实践体验。最终,课程通过科研反哺教学,促进学生在科研项目中的参与,培养其科学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结果表明,课程改革有效提升学生的科技论文写作能力和对农业科学的热爱,为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新的范式。

    2025年11期 v.11;No.313 61-64+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1K]
    [下载次数:2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创新创业教育

  • 交叉学科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学:发展资源与创新实践

    陶塑;张世杰;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学的交叉融合为新时代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提供重要契机。该文聚焦这一交叉学科的发展潜力,从共享研究对象、共通理论基础与共同热点研究主题等维度梳理其增长点;进一步探讨心理学对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赋能、研究方法创新、干预手段优化及教师专业发展支持等方面的创新驱动力;最后提出整合研究目标、互补研究方法、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应用及加强学术生态建设等实现路径。旨在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性与实效性,为交叉学科的理论拓展和实践创新提供新视角和新思路。

    2025年11期 v.11;No.313 65-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4K]
    [下载次数:5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强化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戴仲然;张志军;

    该文旨在探讨如何强化地方高校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分析地方高校在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培养中面临的问题,提出针对性的策略和措施,包括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导师队伍建设、营造创新氛围、创新激励和评价机制等,以提高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科研创新水平,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持。

    2025年11期 v.11;No.313 70-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1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数字中国背景下石河子大学水利类本硕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探索

    刘健;陈伏龙;金瑾;吝海霞;

    在数字中国的背景下,石河子大学积极探索水利类本硕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该文深入探索该模式,分析数字中国理念与教育融合及本硕一体化培养理论,构建包括课程体系创新、实践教学创新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在实施策略上,创新教学管理机制,加大资源保障与投入。通过效果评估指标体系,从学生能力提升和社会认可度两方面衡量模式成效。该模式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借鉴,为边疆地区水利事业发展和数字中国目标实现贡献力量。

    2025年11期 v.11;No.313 74-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8K]
    [下载次数:9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三教融合”机械类新工科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钟伟;李冲;吕明明;刘巧珍;

    创新人才是推动国家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是引领颠覆性技术、实现产业升级和转型的关键因素。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创新人才的贡献直接关乎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培养创新人才,国家能够在全球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实现高质量发展。该文基于当前行业对机械类创新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分析人才培养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三教融合”创新人才培养理念,构造“工图基础类→设计提升类→电气拓展类→综合创新类→毕业设计”的全周期逐层递进式工程教育过程培养模式,立足服务国家海洋强国重要战略,为行业特色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提供依据。

    2025年11期 v.11;No.313 78-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6K]
    [下载次数:11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应用型高校深入推进产教融合的模式构建

    蒋燕;王兵;寇尚乾;唐雪峰;刘婕;

    产教融合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根本路径,也是贯穿于应用型人才培养全过程的一条主线,产教融合实施的状况如何将直接影响与制约着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水平。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应该构建与深化“一体两翼、三核共建、四维协同”的产教融合模式,以校企合作为统领,以现代产业学院和创新创业学院为抓手,深入推进校企在专业、课程、队伍三个核心领域的联合共建,系统培育校企在育人、创新、服务和发展四个维度的协同效应。

    2025年11期 v.11;No.313 82-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78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课题研究

  • 外语类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学术产出关系研究

    高艳丽;刘真;

    该文基于对我国地方省属高校279名外语类硕士研究生的问卷调查,运用计量分析方法探讨外语类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学术产出关系。结果显示,我国外语类硕士研究生的学术素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同时学术产出方面的现状为高水平期刊难以发表。外语类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学术能力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学术素养各素养域与学术产出能力存在相关关系,并且学术素养框架中的科研成果发表素养对学术产出能力的影响最大。研究认为,提升地方省属高校外语类硕士研究生学术素养与学术产出水平应从学术写作课程、逻辑思维训练、交叉学科知识传授方面予以规范和加强。

    2025年11期 v.11;No.313 86-90+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3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工科地方高校管理类通识课程群建设与实践探索——以太原K大学为例

    郭玉冰;张翔瑛;何秋生;苏怡璇;

    “文理相融、理工协同”的全面人才培养模式是当前工科院校与新商科结合的必然要求。课题组以太原K大学理工科学院近5 000名学生为调查样本,对其在校期间管理类通识课程选学意向和选学目的等方面进行相关调研与分析,发现存在管理类通识课程群建设不完备、缺乏必要的职业素养提升引导类课程等原因,导致理工科学生在大学学习期间普遍存在职业目标不明确、所选学课程与职业取向不相同等不足。针对上述问题,课题组提出组建专业虚拟课程群教研室、打造特色课程群等解决措施,旨在对新工科高校全人一体化人才课程建设提供理论与实践借鉴。

    2025年11期 v.11;No.313 91-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61K]
    [下载次数:1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以未来工程需求为牵引的新工科产教融合项目式课程建设研究

    徐颖;宗亮;张晋元;张晨;

    随着全球“新工科运动”的兴起,面向国际工程教育发展,开展以未来工程需求为牵引的新工科产教融合项目式课程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相比传统的课堂授课教学模式,基于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更易被工程类学生接受,可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结构概念和实际工程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为了进一步推动新工科教育教学要素式改革,天津大学土木工程系和天津大学空间结构研究中心开设了面向未来工程需求的产教融合项目式课程装配式空间结构设计与建造,为学生打造主动学习环境,探索基于物理模型的教学方法在土木工程专业教育中的有益效果。该文从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教学特色与创新、教学实践与教学评价等方面系统地介绍装配式空间结构设计与建造项目式课程建设的相关成果,为工程类专业项目式课程建设提供示范性引领。

    2025年11期 v.11;No.313 96-9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1K]
    [下载次数:1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1 ]
  •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问题分析及对策

    黄祖合;陈丽平;

    人工智能时代,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难是当下法学院系面临的新一大难题。由于法学院系固守原来的法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面对来势汹汹的人工智能应用及其产生的法律问题不够重视,课程设置不够科学,精通人工智能的法学教师极度匮乏,精通人工智能的高质量的“双师型”教师不足,与司法实务部门联合培养法学本科生应用能力的力度不足,造成法学本科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低下,为此,从法学院系的课程科学设置、“双师型”人才的合理培养以及进一步加强与司法实务部门共同培养和提高包括人工智能司法应用能力在内的应用能力的提高,以达到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目的。

    2025年11期 v.11;No.313 100-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0K]
    [下载次数:62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时代教学实践基地建设:内涵、问题与路径

    赵孟良;

    围绕新时代新农科背景的具体要求和发展思路,采用问卷调查和资料梳理的方式研究涉农高校中农学教学实践基地发展的现状、存在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对策和后续发展思路。共发放调查问卷286份,收回286份,回收率100%,有效答卷286份,问卷内容涵盖被问卷调查人的基本信息、对实践教学基地的了解和认识、针对目前的实践教学过程中存在问题及效果评价等方面,通过梳理问卷结果发现有67.1%的人认为在农学专业教育过程中实践教学非常重要,但绝大部分人对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并不了解;以及有125人认为目前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资源配置是不足的;在实践教学内容方面,多数人表示目前开展的农学专业实践教学活动中存在教学内容过时、与现代知识体系脱钩或偏离、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被调研人员中的学生中有70.6%的人反映实践机会少且实践时长短;有56.6%的人认为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基于问卷结果发现的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和未来发展路径,为我国农学专业的教育教学研究及实践基地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思路。

    2025年11期 v.11;No.313 104-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98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海探新

  • 促进应用型高校工科学生学习力提升的“PPTD”新型教学模式研究与构建

    张洪丽;曾庆凯;隋荣娟;

    在知识更新迭代速度不断加快的大环境下,要求学生能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善于交流协作、勇于质疑思辨及敢于创新创业,同时更需要其具备很强的持续学习的能力。围绕学生学习价值感提升,设计“项目化重构(Project)、个性化教学(Personalized)、立体化评价(Three-Dimensional)”的“PPTD”新型教学模式。通过设置节点课程、设计项目案例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唤醒学生学习力,补位学习价值感;通过构建学习地图、安排个性帮扶对教学过程进行升级,激发学生学习力,扶位学习价值感;通过关联、进阶、增量考评对学习评价进行升阶,保持学生学习力,归位学习价值感。“PPTD”新型教学模式的有效设计与实施,可有效解决现如今工科学生因学习价值感缺位、错位和失位导致的学习迷茫、泄气、效率低、内驱力不足和知识碎片化的问题,对提升新时代工科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1期 v.11;No.313 10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5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商科背景下高校课程教学创新探析——以客户关系管理为例

    万琴;杨喜寓;于翠婷;周楠;

    基于当代在校00后大学生的性格特点,梳理客户关系管理课程教学过程中出现的六大教学“痛点”,包括学习积极性不高,只追求期末考试“背多分”;尤对理论讲解不感,认为学非所用;课堂参与度意识缺乏;合作意识薄弱;逻辑思维主动性缺乏、逻辑推理能力较弱;知识要点梳理主动性缺乏。通过剖析教学“痛点”成因,结合新商科的教育背景,该课程尝试创新教学内容,在四个理论模块的基础上打造客户数据分析实验模块,通过合理增负,让学生“忙碌起来”;创新教学方法和教学设计,让学生“活跃起来”;创新教学理念,强化校企联合、赛学融合,在“π型”模式下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让学生把知识“运用起来”。

    2025年11期 v.11;No.313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0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通信原理课程嵌入式思政教学探索与实践

    邓娜;孙怡;李明;赵泰洋;杜猛;

    通信原理课程是电子信息类专业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之一。以“立德树人”为总体目标,通过在课程的教学中有效嵌入思政元素,有望实现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思维拓展的有机统一。结合课程内容和专业特点,课程组充分挖掘多样化思政素材,并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将思政教育嵌入到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中,构建匹配于课程设置和学校专业特色的思政案例资源库。随后,提出知识导入、知识拓展、思政嵌入及知识回归的四阶段嵌入式课程思政教学案例设计方法。最后,针对如何合理、有效地评价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展开思考。

    2025年11期 v.11;No.313 116-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8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小任务大挑战的项目进阶教学模式探讨——以传感器课程为例

    杨健晟;杨兴;张梅;党长青;

    该研究探讨一种新的项目式教学(PBL)模式,旨在通过“大挑战”引领“小任务”的进阶方式,替代传统的多个简单项目重复的教学模式。该文首先分析当前项目式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如项目与实际工程脱节和过度关注项目数量。针对这些问题,研究提出个人任务、小组任务和大组任务的三层次任务结构,以促进学生的知识掌握、团队协作和系统思维能力。该模式的实施不仅提升学生的技术技能,还增强他们的沟通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研究表明,深度项目能够更好地满足现代工程的复杂性需求,为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该文为教育工作者提供切实的理论与实践指导,以引入深度项目,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025年11期 v.11;No.313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5K]
    [下载次数:1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三位一体”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半导体材料课程为例

    逯瑶;赵德刚;徐明升;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半导体材料在集成电路、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为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该文探讨半导体材料“三位一体”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包括理论教学及实验实践两方面的融合。在这一模式下,通过系统的理论课程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学生不仅掌握半导体材料的基本知识和前沿动态,还能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加深对理论的理解,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反馈,验证该模式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方面的有效性。对于该教学模式的深入实施,将进一步推动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培养出更多适应时代需求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将学生的学习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不仅为学生的个人发展奠定基础,也为国家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贡献力量。

    2025年11期 v.11;No.313 124-1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79K]
    [下载次数:1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新农科背景下微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实践

    秦秀林;覃文月;赵帅;卢洁;

    微生物学课程是广西大学涉农专业的核心基础课,是新农科建设过程中学科交叉的重要载体。为契合广西大学办学定位,推进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对微生物学课程的思政教育进行改革。该文探讨该课程思政教育的重要性,并从设定课程思政教育目标、发掘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评价反馈等方面具体阐述实践的举措,分析实践效果,为相关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改革提供借鉴。

    2025年11期 v.11;No.313 128-131+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38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以有机化学课程为例

    闫慧君;李思龙;李茗霞;姜艳丽;白建伟;

    随着国家对教育教学改革的高度重视,提升教学质量与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成为当前教师关注的核心课题。该文将SPOC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应用于有机化学课程,通过整合“学习通”平台的线上优质资源与线下课堂教学,针对传统教学模式在学生知识理解与掌握效率方面的不足,提出针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创新研究和实践方案。该模式不仅对传统教学方式和课程评价机制进行优化,还推动个性化教学目标的实现,为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提供支持。在实际应用中,混合式教学模式丰富有机化学教学的理论体系,提升学生对知识的迁移与应用能力,充分体现现代教育中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育理念。该模式以数字化和个性化为核心,强调学生的主体性与自主性,为推动教育从知识传递向能力培养和思维拓展的深层次转变提供重要理论支撑和实践参考。

    2025年11期 v.11;No.313 132-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3K]
    [下载次数:28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教改新论

  • 面向新工科的数据库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以车联网应用实践教学为例

    施珮;张永宏;王泉;阚希;

    针对无锡学院数据库原理课程体系的当前教学状况,为积极响应新工科教育的人才培养导向,该文提出一套以车联网应用为核心内容构建的教学改革。该项改革通过精心设计的实践实验,紧密围绕毕业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教学方法。实践结果显示,此教学改革有效促进学生对数据库知识体系的深入理解,显著增强他们对数据库系统在车联网实际应用场景中应用的认识。极大地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数据库理论知识的积极性,进而提升课程学习的效率与质量。在新工科背景下,这一教学改革对于培养具备扎实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的数据库专业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11期 v.11;No.313 138-14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75K]
    [下载次数:1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理论教学与实践设计相互驱动的协同课程改革——以制药工程工艺设计课程和制药工艺与车间课程设计课程为例

    杨晋;王皓;李舂龙;花儿;

    我国制药工业的飞速发展对制药工程专业学生的工程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制药工程工艺设计和制药工艺与车间课程设计是专业培养体系中最直接体现学生工程能力培养的课程。围绕毕业要求,课程教学团队反向设计课程的教学目标,以实际药品生产案例和项目设计为载体,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相互驱动的方法协同课改;针对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不同难度的任务,分类指导;开展贯穿全程、多角度的课业评价方法,确保地方应用型高校学生工程能力得到充分训练。

    2025年11期 v.11;No.313 142-1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4K]
    [下载次数:2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融“专业+标准化”的材料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实践

    刘浩;韩兵强;尹玉成;夏忠锋;李亦韦;朱青友;

    针对材料类行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持续要求,开展了“专业+标准化”融合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从教学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优化重构。研究表明,“专业+标准化”融合教学模式提高了学生专业学习积极性、提升了实践技能,验证了教学改革的有效性和针对性。结合教学改革成效,就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提出了建议,旨在为相关专业教学改革提供借鉴。

    2025年11期 v.11;No.313 146-1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4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3 ]
  • 学科交叉背景下地质灾害防治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尹超;袁维;

    我国地质环境复杂多样,地质灾害易发区面积广、风险大,是我们所必须面对的难题。近年来,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持把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理念的指导下,伴随大数据时代和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传统地质灾害防治课程培养方法已经无法满足时代的需求和国家的需要。迫切的灾害防治需求使得复合型、应用型、多元性人才供不应求。针对此,为了顺应当前大环境,该文以学科交叉融合为背景对地质灾害防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具体措施包括,针对地质灾害与测绘工程、岩土工程、机器学习等的学科交叉,建立基于学科交叉的横纵向交错知识体系,及时更新和扩充教学内容;采用项目驱动,问题导向,学生参与的教学方法,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对实际问题的参与度和兴趣;采用多元化课程评价模式,打破单一评价体系,重视学生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该文提出的建立在学科交叉基础上的综合性、实践性教学模式不仅可以满足当前社会和国家的需求,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为学生的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2025年11期 v.11;No.313 150-153+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6K]
    [下载次数:9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师资·人才

  • 基于产教平台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多维协同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水利类专业为例

    隆院男;胡庆麟;

    在如今国家战略规划和产业进步急需高水平创新人才之际,改革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机制迫在眉睫。该文分析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提出多维协同培养模式,并以水利类专业为例介绍实践经验及成效,为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产教融合水平提供思路。

    2025年11期 v.11;No.313 154-15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8K]
    [下载次数:1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生物工程SRT培养模式探究

    周防震;周毅峰;方庆;卢延克;彭木;王智勇;周志;

    大学生科研训练(Student Research Training,SRT)是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湖北民族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开展基于“导师制+订单班”双轮驱动的SRT培养模式,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取得一定的成效和经验。通过整群抽样的方式,对生物工程专业2021届和2024届学生进行SRT参与情况和相关绩效进行调查和总结分析,以期为加强生物工程专业内涵建设和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11;No.313 160-16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61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实践赋能”的食品类专业人才培养路径探究

    张蓓;张剑;宋淼;

    “两个大局”和新工科建设引领高等教育变革,对培养具有工程实践能力的创新人才提出高质量要求。实践教学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环节,需要“与时俱进”和“与实俱进”。通过明确实践教学体系的逻辑起点,分析高校实践教学“实践不实”的现实困境,以“实践赋能”为突破口,从更新“大实践”教育理念、构建融通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块、建设多元化实践教学平台和推进产教研共同体协同育人等方面进行改革创新,以期促进实践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高素质复合型创新人才。

    2025年11期 v.11;No.313 164-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7K]
    [下载次数:10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校城融合、多方协同”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赵环宇;刘伟;王业琴;

    高校与城市协同发展背景下,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不仅要关注人才质量,还应承担推动区域企业技术创新与产业转型的职责。该文深入分析地方高校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问题,并提出在地方政府政策引导下,通过与地方产业紧密融合,实现专业与产业有效对接,探索人才培养与城市、产业深度结合的多方协同发展模式。

    2025年11期 v.11;No.313 169-1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64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行业院校高质量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以中国民航大学为例

    魏通;汪磊;万小艳;何连娇;

    研究生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顶端,研究生群体是国家未来各层面科技攻关与工程技术创新的主力军。研究生导师承担着高层次人才培养的重要使命,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为了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中国民航大学近年来持续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形成了立德树人为中心的选聘理念,通过深化“岗位制”,突出“分类”,贯彻“院办校”,搭建“培训平台”,深化“校企合作”,“导辅协同”育人,强化“正向激励”等系列措施,有效提升了导师队伍质量,专业学位导师队伍显著壮大,校企导师合作不断加强,导师育人能力明显提升,有效支撑了民航业研究生人才培养。

    2025年11期 v.11;No.313 173-176+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67K]
    [下载次数:1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思政研究

  • “交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在眼科学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探索

    刘晶晶;王姝丹;玄迪;孙婉彤;田秋野;张弘;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重要方式,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关键手段。该文以眼科学教学为背景,探讨课程思政在眼科学教学中的重要性和现状,提出“交叉融合”课程思政模式应用于眼科学教学的方法和实施路径。教学改革实施过程中将眼科学教学内容进行多学科多专业交叉整合,并将思政内容与专业知识有机融合,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相融合形成特色思政模式。该思政模式在教学实践中取得显著成效,不仅显著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且增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意识。上述改革为进一步提高眼科学课程思政建设效果提供参考。

    2025年11期 v.11;No.313 177-1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02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OBE理念下无人指挥与控制技术课程思政探索

    徐慧慧;石章松;吴中红;胡卫强;桂凡;

    无人指挥与控制技术是面向军队无人平台指挥类专业本科生开设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为发挥专业课程隐性育人的重要作用,基于产出导向教育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构建“一军四智”课程思政新理念,即军事文化、智学、智行、智辩和智思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帮助学员达成课程思政目标;并综合运用问卷和深度访谈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学效果,为军队院校专业课程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提供设计思路和实践方案。

    2025年11期 v.11;No.313 181-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80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MATLAB及其应用课程思政探索与实践

    王健;张永;崔红梅;苏力德;张春慧;曲辉;

    MATLAB是国内外工程师主流的软件平台,在工程实践和科学研究中应用较为广泛。针对MATLAB及其应用课程缺乏对学生家国情怀、人文素养等精神层面的引领和培养的问题,围绕强化工程思维教育、提升解决工程问题能力、树立工程创新意识,深化知识体系与思政体系融合,基于课程思政建设思路的探索、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课程思政案例的设计三个方面进行该课程的思政探索研究,依托课堂教学“主渠道”,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的建设培养合格的接班人。

    2025年11期 v.11;No.313 185-1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08K]
    [下载次数:6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课程思政建设的思考与实践——以医学免疫学为例

    马春梅;李晓曦;温爽;杨硕;

    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在医学教育中有天然的首要地位。为了建立高质量的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必须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其中,特别是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要下力气,避免出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相分离的情况。医学免疫学课程是推动生命科学发展的三大前沿学科之一,也是我国高校在临床医学、基础医学国家一级学科中为本科中年级学生开设的专业必修基础课。依托医学免疫学课程的教学建立基于医学免疫学的课程思政体系是必要的,同时也是对”大思政、大教育“的思路的一种践行。该文以案例研究的形式探索在高校临床医学专业医学免疫学中课程思政体系的建设,并对如何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充分发挥育人作用,促进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讨。

    2025年11期 v.11;No.313 189-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98K]
    [下载次数:1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信号与系统课程的“思—专—创”三位一体思政建设与实践

    高诺;李成栋;耿淑娟;杨红娟;

    为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充分发挥信号与系统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价值引领作用,山东建筑大学信号与系统课程组提出“思政引航、学以致用、创新发展”三结合的课程思政理念,并以此构建“思—专—创”三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实践框架,实现新工科教育教学中课程思政的深度融合性应用,形成新工科教育教学的方法与路径,为同类课程的思政建设及人才培养提供可借鉴、可推广的经验。

    2025年11期 v.11;No.313 193-1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91K]
    [下载次数:1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3 ]

  • 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 助力教育强国建设——《高教学刊·教育强国》专刊约稿

    <正>2022年10月16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代表们共襄盛举,擘画未来。习近平总书记所作的党的二十大报告思想深邃,是马克思主义的纲领性文献,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的目标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工作进行一体化部署,突出了教育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地位,更加明确了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目标要求。202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2025年11期 v.11;No.313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10K]
    [下载次数:2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突破 《高教学刊》入选CACJ中国应用型核心期刊

    <正>2024年8月31日,由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职业教育与继续教育研究所指导,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数字出版智能服务技术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中国应用型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23版)》线上发布会正式召开,为国内首次应用型期刊评价工作。《中国应用型期刊评价研究报告(2023版)》采用分类比较、多元评价方式,基于应用型期刊的全程化知识服务生态,提出应用型期刊评价PCSR模型,构建中国特色、全面系统、科学可行的应用型期刊评价体系,建立交互式多方参与的评价机制,对我国1365种应用型期刊进行了评价,覆盖了17个行业大类和2个综合大类,系统遴选出61种应用型权威期刊、276种应用型核心期刊、497种应用型核心(扩展)期刊和531种应用型入库期刊。

    2025年11期 v.11;No.313 1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5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